首页 >> 党务政务 >> 民生百事 >> 正文

马军:致富路上的追梦人

2017-12-13 14:55:35 来源:后官寨镇 作者:黄超栋 编辑:王小平 点击:

马军,回族,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沟西组农民,2008年投资20万元新办养牛场,30头肉牛起步,经过9年多的发展,养牛场规模得到逐渐扩大,9年来共计出栏肉牛1300多头,创利润650余万,净利润210万。现存栏156头,预计今年销售额可突破200万元以上,纯利润可达50万元以上。说到养牛,他可是算得上远近闻名的养牛状元。

2.jpg

1980年出生的马军,生活在一个2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,全家以卖牛肉为生,爷爷去世的早,奶奶当家,父亲排行老四,自打记事起,父母就每天都干着剥牛皮、煮牛肉、送牛肉的工作,很是辛苦。但所幸生活历来如此,大家也都习以为常,这个家在温饱线上相安无事。

1996年,一家之主的奶奶去世,大家族的日子便走到了尽头,分家之后,父亲用分到的五万元做本钱继续老本行卖牛肉。但因为之前之作宰割送等粗事工作,对外面市场没什么经验,生意做的很是艰难,家里情况很是窘迫,于是,刚上高中的他只好辍学回家,自此开始他的创业之路。当时,他觉得牛肉市场相对饱和,销路又被老养殖户占据,倒是贩牛一行涉猎者不多,于是,举债3万多元顶着父母的反对做起了贩牛生意。

闯荡市场做生意也知道要讲诚信,不欺不诈才能常来常往,本着这个原则,一段时间以后,他的信誉打开了市场,贩牛生意做的有声有色。如此一做就是十年,这十年,他跑遍了庆阳市大大小小的牛场,也结交到不少牛场老板和贩牛朋友,最重要的是也增长了很多见识,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,自己也有了一些储蓄。

社会在进步,经济在发展,人的思想行为也在变。他看着社会越来越好,人们的生活需求水平越来越高,以前逢年过节人们才买一点牛肉,现在家家户户都开始普遍需求,牛肉需求量突然增大,但当时牛肉供应以散户为主,生产力较弱,供需矛盾明显。于是与生俱来,与牛结缘的他,又萌生了一个养牛创业的想法,2008年,他拿出自己多年贩牛辛苦挣来的20万元积蓄,在自家自留地中搭建12间牛舍,建成了一个30头牛的小型养牛场。

开办之初也曾遇到很多困难,所幸他的创业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,为他出谋划策,提供方法思路,使他在享受富民政策的同时,也能及时改进经营理念和思路。有管理有统筹的规模饲养,他们的肉牛不仅品质好,而且出栏快,很快就显示出较好的市场竞争力,之后更是扩大了饲养规模,成为周边的养牛大户。他的创业取得了初步的成功。

IMG_1486_副本_副本.jpg

创业容,求发展难,守业更难。谈起创业之路,可以从马军的眼中看出一段艰辛和悲伤的故事,以前,村组道路又窄又小,通行很是不便,草料运不进来牛粪卖不出去,极为不易。而当时电网尚未覆盖到村子,于是,养殖所需饲草、饲料,加工粉碎就成了一个大问题,每次需要加工饲料,总要拉到其他有动力电有机器的村子,但饲草加工,只能仅靠一个柴油发电机来完成,这中间耗费的时间人力颇大,间接成本很高。

2013年,突如其来的口蹄疫波及养牛场,疫情严重,传染快、致死率高、生产销量受到很大影响。那段时间,他格外紧张,每天守在牛栏里及时观察,消毒、打针、治疗,疫病持续40多天,牛场经历了一场大的生死决择。他整个人也消瘦了十几斤。这次疫病范围大、面广,很多养牛户都被影响而倒闭,幸亏自己重视的早措施得当,虽有亏损但至少挺了过来,在客户那里有着不错的口碑,之后的销售逐渐回暖。在那之后,他更加认识到科学养殖和防病治病的重要性,于是就专门去购买资料,网上学习畜病防治,又对着自己养的牛摸索实践,多年下来,他对牛的习性疾病比正规的兽医还要清楚。

产业要发展,单打独斗肯定不能长久。2013年4月,以养牛场为基础,他与有志创业看好养牛业的同村八人共同注册成立了“西峰区登科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”。因从事养殖业时间较长,经验相对丰富,他有幸被大家推举为理事长,对合作社的一应事务全盘统筹。合作社注册资金260万元,目前固定资产500多万,包括现存栏156头肉牛。合作社成立以来,辐射带动全区养牛户84户。本队的李长聪和李长明两兄弟,在马军的帮带下现在也成了养牛户,李长聪,2011年从一头牛养起,到现在肉牛存栏37头。李长明是一个精准扶贫户,2016年用贷来的精准扶贫款五万元整,在马军的引导下购买了10头小牛。本村的冯治华,是村上的底保户,2016年在马军的帮带下,购买了6头小牛,喂养了10个月出栏了,冯治华算下来净利润可达2万多元,尝到甜头的他,2017年5月份,一下购买了12头,规模不断扩大。合作社成立后,他做事更加勤勉认真,自己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。他深深意识到,现在的自己,不仅仅是保障自己一人生活无虞,他还要担负起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的责任。大家对他寄予厚望,他也不能让大家失望。

任何事业要想长久发展,必须与周边环境互利互惠和谐共存。合作社每年收购本镇及周边村镇麦草、杂草200余吨,不仅帮助村民们消化了垃圾,也对乡间火灾防范起到了积极作用。每年向当地农民购买种玉米,高粱、麸皮180余吨做饲料之用,农民免了舟车劳顿寻找销路的难处,每年为当地种植户免费或低价提供牛粪750方,合作社也因就地取材降低了运输成本。如此,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相互需求,相互裨益,共同发展。

他是农民的孩子,从小走的是羊肠小道,点的煤油灯睡的是土炕,吃过很多苦,虽然现在成就不大,但相比一些温饱不济的乡亲们,他的日子算是稍好一些。正所谓吃水不忘挖井人,他一直努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家乡为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。西峰区修建清真寺,村上修建小学,组上修路,农村电网改造、水塔等公益事业他都会积极参与,累积捐款3万元以上,虽数额不大,但他也相信,个人力薄,众力成坚,善行和感恩会使他和他的乡亲们走的更近。

这些年,他的艰辛创业及善举也得到了大家和组织的认可,先后获得一些殊荣。2006年集资助教活动,后官寨镇颁发荣誉证书;2013年被本村评为“致富能手”;2015年被西峰区民族宗教局认定为“少数民族自助创业”致富带头青年,合作社被后官寨镇认定为少数民族示范点;2016年被入选西峰区十大“优秀乡土实用人才”,被庆阳市认定为农村实用人才(养殖技术员);同年,担任西峰区政协第八届政协委员;2017年被评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;同年合作社被西峰区农经局认定为区级示范社。